|
|

最近勞陣出了一本《不流血的戰役 ─ 非暴力抗爭的理論與實踐》,在閱讀這本倡議工具書過程中,深感人類在傳遞理念的歷史中,累積了斑斑血淚,也不斷在不同的物質基礎下,奮力開發不同的方法。
影像作為倡議的素材,是近年所常見。這個時代腳步迅速,人們被認為只有接收短影片的能力,倡議素材盡量都要剪裁、簡化、縮短,但其實近年還是有非常多優秀的長篇影視作品。尤其在疫情期間,陪伴只能待在家的我們。
夏日到了尾聲,本期司思電子報收錄了司改會志工們的司改片單,有來自韓國、比利時、美國、冰島的作品,有全虛構劇情片、真實事件改變的劇情片、也有紀錄片,可以看到人民參與審判、偵查不公開、國家暴力、冤案等議題。
分享這些居家生活中或許有些嚴肅的片段給大家,祝大家健康平安,一起螢幕關心司改。
|
|

文|邱瀞慧律師
楊教授把玩在手中的一片拼圖,貫串了十六集的law school。故事背景是韓國大學的法學院。以徐炳柱教授的謀殺案為主線,由檢察官卸任、教授刑法的楊宗勳教授帶領學生們尋找真相。
閱讀全文
|
|

文|紀光隆、張純方、陳芮渟、郭安棋、吳瑜晨
《十二陪審員》是Netflix去年上架的一部比利時法庭劇,女主角Frie被指控殺害自己的女兒,以及在16年前殺害自己最好的朋友。這齣劇的每一集都以一個證人的名字命名,每一集約有三成的時間為法庭戲,可以看到陪審員的選任程序、審判過程中警方出庭的證詞、被告的辯解、法庭上檢察官和法官提出的疑惑⋯⋯。
閱讀全文
|
|

文|潘寬 專欄作家、324暴力驅離事件受害者
《芝加哥七人案:驚世審判》是一部2020年美國劇情片,由艾倫·索金編劇和執導。電影改編自1968年美國同名真人真事。當時主張反越戰的人們發起了抗爭,八名社運領袖卻遭政府指控煽動暴動,這場報復性的政治審判也是美國風起雲湧六零年代的焦點事件之一。
閱讀全文
|
|

文|李昀軒 台北大學法律系、司改會實習生
《別人眼中的我們》(When they see us)是改編自美國真實的著名冤案「中央公園五人案」的影集。Netflix 是這樣介紹這部劇的:「五位少年遭人誣控涉入中央公園的兇殘攻擊事件,就此陷入噩夢之中。」
閱讀全文
|
|

文|李婷安、王以群(東吳大學法律系、司改會實習生)
《無中生有》(Out Of Thin Air)是一部冰島的冤案紀錄片,紀錄了1974年冰島著名的冤案。紀錄片一開場,鏡頭從空中俯瞰一大片遼闊而荒蕪的冰。透過那樣的荒蕪,帶出這起冤案中,最讓人唏噓的點——所有的記憶都來自於虛無,人的記憶是如此脆弱而無法依靠。
閱讀全文
|
來過司改會辦公室,大概對於整牆的司改雜誌並不陌生。時光推進,走過司改雜誌中那些過去改革的歲月,我們未曾止步。
隨著司改會投入的工作項目日益增多,攤開現在內部工作會議的議程,光北部辦公室包含法案政策跟個案就共有20個組別,除了司改會這麼多的法律議題、政策、個案之外,我們還希望讓大家看到背後這群相信改革、努力實踐的人們,他們的身影與故事。
適逢疫情期間無法辦實體活動,電子媒介對於訊息的傳播更加重要。於是決定重啟電子報。沒有主編也沒有責編,靠著各個部門在份內事務以外時間抽空帶著志工完成,希望帶給大家軟性的司改之思,給大家更多不同的故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