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大家也許多少都知道,轉型正義是社會在民主轉型過後,對於過去威權獨裁體制的壓迫所做的善後工作,但何謂壓迫、何謂善後,每個定義與實踐上艱難的題目,我們在試著接近答案的同時,時常就成為答案的一部分。
只有威權時期下的國家權力才能進入轉型正義的討論嗎?還是我們的政府與司法,仍存有威權遺緒而仍待轉型?如果連近年社會運動中發生的國家暴力都無法尋求真相與究責,我們有辦法對抗或處理更遠的威權遺緒嗎?我們沒有模擬考的機會,每次的拋磚引玉與摸索嘗試,都鑿刻下痕跡。
318、324運動這場可以說是現今20歲至30歲這個世代所經歷最大的社會運動,其影響不只是在政治及公民社會。七年後的此刻看來,司法的反應來得疲弱而緩慢,但仍有些漣漪證明當事人與律師團的掙扎並非全然徒勞。
從2020年7月的「威權刑法與轉型正義:從煽惑罪及侮辱公署罪談起」,到2021年4月「佔領運動與言論自由:以公民不服從及抵抗權為核心」兩場研討會,我們邀到了檢、辯、學,橫跨刑事法、公法、國際法與法社會學的觀點,累積了許多討論;2021年3月,我們也辦了一個「查無此人:324行政院暴力驅離事件七週年」特展,把律師團透過訴訟留下來的國家暴力歷史,攤在大眾面前。接下來半年到一年間,我們也將把展品國際化,結合香港與整個東亞抵抗威權的運動,映照人民追求自由民主權利的本質。
從街頭到法庭,從法庭到公民社會,從台灣的公民社會,到整個東亞。我們以這樣的脈絡,節選了三篇近期活動記錄在這期的司思電子報:
- 從街頭到法庭|佔領運動與言論自由研討會紀錄
- 今昔的自由夢|看香港與台灣佔領運動與集會自由
- 從法庭到展場,串連世代的記憶工程|查無此人展覽台北場後記
324事件後續這些訴訟提醒了我們,縱然是已經民主轉型的國家,追求民主法治的路仍非一帆風順。眾聲喧嘩過後,往往是一連串的遺忘,但記憶的承接者,也參與記憶形塑的工程。當我們參與記憶,我們便留下痕跡,也成為痕跡。